《长安的荔枝》以一骑千里( lǐ)迢迢运抵长安的荔枝为( wèi)线索,串联起一个九品小( xiǎo)吏李善德的命运,也串出( chū)了芸芸众生的悲喜。千年( nián)之后,马伯庸让我们“看见( jiàn)”了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 de)公务员,以及他在体制洪( hóng)流中的挣扎与抗争。
一个( gè)九品小吏的挣扎与抗争( zhēng)
李善德,官场中最不被重( zhòng)视的统计吏。在“大唐重文( wén)轻理”的时代,他这样擅长( zhǎng)算计的“理科男”只配当个( gè)末流,无从施展才华。虽有( yǒu)“铁饭碗”在手,却被同僚推( tuī)诿、被上司漠视,每日疲于( yú)应付琐碎事宜。若非这次( c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运送( sòng)鲜荔枝进宫,他的人生恐( kǒng)怕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 dù)过。

可能体制内的运作模( mó)式古已有之,让现如今的( de)我们看到也心有戚戚焉( yān):
领导拍脑门的一句话,执( zhí)行的人跑断腿,早已不是( shì)什么新鲜事;
领导只要求( qiú)结果,过程你们自己想办( bàn)法,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 zhī)事”;
领导的随口一说,中层( céng)点赞拍马屁领命,遭殃的( de)就是最底层。
要说社会终( zhōng)究还是进步了呢,这种命( mìng)令放在现代,最不济也就( jiù)是辞职“老子不干了”,但在( zài)唐朝,是要掉脑袋的。不仅( jǐn)仅是自己的性命,很有可( kě)能累及家人。

面对部门领( lǐng)导的“拍脑门”决策,李善德( dé)被推到风口浪尖:若办不( bù)成,连性命都难保;即便侥( jiǎo)幸完成,功劳也不会归他( tā)。他身为有家有业的普通( tōng)人,为了妻女、为了按揭房( fáng)贷,在杜少陵的劝说下,“死( sǐ)马当活马医”也生出一种( zhǒng)豪迈之感,背负起这份看( kàn)似不可能达成的使命。
艰( jiān)难路上的众生剪影
李善( shàn)德久在大唐的首都,自是( shì)没机会感受幅员辽阔的( de)其他地区底层人民的生( shēng)活。
跟随李善德一路南下( xià)岭南,我们得以窥见大唐( táng)底层百姓的日常:驿站驿( yì)卒的奔波、乡野农人的辛( xīn)劳、码头工人的汗水,乃至( zhì)被当作货物的奴隶。这些( xiē)人,对曾经久居长安的李( lǐ)善德来说,可能只是一个( gè)符号,或许根本不存在。而( ér)这次他因为运输荔枝的( de)使命,与这些人产生了交( jiāo)集,他们才被看到,他们才( cái)成为他生命之中真实的( de)存在。

驿站父女的“被看见( jiàn)”是李善德赠与的一张饼( bǐng);林邑奴的“被看见”是李善( shàn)德亲手倒的一碗荔枝酒( jiǔ);峒人阿僮的“被看见”是李( lǐ)善德这个城人会向她请( qǐng)教关于荔枝的一切,与他( tā)们喝酒唱歌……

在之后,李善( shàn)德所有的抉择之中,他的( de)所有为难和不忍,几乎都( dōu)是因为他曾经和这些“被( bèi)看见”的人有过交集,他曾( céng)经和他们喝过酒、唱过歌( gē)、跳过舞、一同哭过笑过,有( yǒu)过这样的经历之后, 他面( miàn)对的不再是数字,而是一( yī)段段回忆,一个个鲜活的( de)生命 。

在荔枝运输途中,他( tā)见证了瓮中果实被摔落( luò)、被践踏的一幕幕,每一颗( kē)荔枝背后都凝聚着农人( rén)的汗水、马匹的牺牲和无( wú)数税赋之下人们的流离( lí)失所。这些画面,深深触动( dòng)了他,也让我们 看到了一( yī)个普通小吏用心感受世( shì)界、同情众生的柔软与勇( yǒng)气 。
高层的冷眼与权力的( de)傲慢
当最终寄托着无数( shù)人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的( de)几颗荔枝,被盛于一个小( xiǎo)小的托盘之上,似是万众( zhòng)瞩目被献到贵妃面前,可( kě)惜,没有想象之中成为主( zhǔ)角被品尝、被赞叹,相反,仅( jǐn)仅是被纤纤玉手触碰一( yī)下,随着镜头拉开便淹没( méi)在满桌的果品之中,显得( dé)那么平平无奇。如此落差( chà),让人产生巨大的空虚感( gǎn)——之前所有的撕心裂肺和( hé)惊心动魄,在这一刻化为( wèi)乌有。

这样的“巨额投入”于( yú)旁观者看来毫无性价比( bǐ),却又无法拒绝,更无处说( shuō)理。 上层政治斗争的翻手( shǒu)为云覆手为雨所带来的( de)蝴蝶效应可以让多少人( rén)流离失所、让多少人丢掉( diào)性命? 为官者高踞九重,在( zài)他们眼中,黎民百姓不过( guò)是冰冷的符号,既不可见( jiàn),亦不被承认——无关己者,犹( yóu)如浮云散去。
李善德能跪( guì)在杨国忠面前几乎泣血( xuè)诉说投入产出比,陈述人( rén)民被压迫的惨状,已属大( dà)不敬,换来的是实打实的( de)当头棒喝。他可能以为杨( yáng)国忠不知道这代价,所以( yǐ)要陈述,要质问。但 杨国忠( zhōng)真的不知道这代价吗?是( shì)不知道,还是不介意?是不( bù)介意,还是不关心?是不关( guān)心,还是不屑?

昔日唐太宗( zōng)李世民深谙“君者舟也,人( rén)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 fù)舟”之理,因而开创贞观盛( shèng)世。然而数代光阴流逝,至( zhì)李隆基时,此古训已抛却( què)脑后。此次征调荔枝的劳( láo)民伤财之举,实为帝国动( dòng)荡的前夜序曲;安史之乱( luàn)的风声,早已在车马嘶鸣( míng)中隐隐酝酿。
权贵们所跪( guì)拜的“佛眼”高高在上,却不( bù)曾真正看见芸芸众生。 他( tā)们只对自己欲求和政绩( jì)负责,底层百姓仿佛不存( cún)在一般。如此高低落差,正( zhèng)是权力结构对小人物命( mìng)运的一次赤裸裸的剥夺( duó)和碾压。
你我同样渴望“被( bèi)看见”
透过《长安的荔枝》,我( wǒ)看到李善德拼命保全家( jiā)人的勇气,也看到各行各( gè)业小人物的生存图景。 若( ruò)当时他们被看见,命运或( huò)许截然不同;而我们今日( rì)何尝不是在为“被看见”而( ér)奔走?

孩子想用听话和优( yōu)异被家长表扬;学生渴望( wàng)以成绩赢得老师与名校( xiào)的肯定;职场人希望以才( cái)华与创意获得上司的赏( shǎng)识;创业者要让品牌为世( shì)人熟知,以此确认自己的( de)价值;夫妻之间更希望对( duì)方看到自己独特,渴望被( bèi)包容,确认自己被爱。
我们( men)渴望被看到,是因为我们( men)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记( jì)住。 从而证明,我们在这个( gè)世界上有存在的意义和( hé)价值。

《长安的荔枝》用一场( chǎng)荔枝的远征,揭示了芸芸( yún)众生的悲欢与抗争,也让( ràng)我们反思: 在体制洪流中( zhōng),谁在决定我们的价值?而( ér)我们,又如何成为自己人( rén)生主角,让世界真正“看见( jiàn)”自己? 千年之后,这些疑问( wèn)依旧鲜活,正等待着每一( yī)个渴望被看见的人,书写( xi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