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土豆
2025 年 6 月,《但是还有( yǒu)书籍》第三季回归。
作为 B 站( zhàn)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作品( pǐn),这个在剧乐园常年霸榜 9 分( fēn)的系列纪录片,一直以来( lái)都让不少关注书籍与阅( yuè)读的观众称道。

图片来源( yuán):剧乐园。图片说明:《但是还有( yǒu)书籍》全三季海报及评分( fēn)。
而这一季中,其鲜明的女( nǚ)性视角尤为亮眼,引发网( wǎng)友热议。
从首期聚焦的女( nǚ)性盲文校对员,到第二期( qī)登场的女作者,再到第三( sān)期亮相的女译者——甚至连( lián)旁白的配音也悄然换为( wèi)女声,这似乎有意无意呼( hū)应了近年来的女性主义( yì)内容传播。
这不禁让人思( sī)索,女性视角是对流量噱( jué)头的追逐,亦或是一次表( biǎo)达的契机?
当文化类纪录( lù)片不断被贴上「枯燥说教( jiào)」的标签时,为何《但是还有( yǒu)书籍》能引发当代青年的( de)共鸣与热议?它又如何为( wèi)已有的女性视角注入新( xīn)的想象力?

叙事:先是人的( de)故事,其次是女人的
事实( shí)上,《但是还有书籍》对女性( xìng)视角的叙事探索,并非始( shǐ)于这一季。
回溯这一系列( liè)的故事:第一季伊始,绘本( běn)作者蔡皋已然埋下伏笔( bǐ);第二季中,女译者马爱农( nóng)、包慧怡与写作者杨秋芬( fēn)再次回扣这一视角;直到( dào)第三季凸显的主题。
这种( zhǒng)趋向与关注并不是导演( yǎn)组灵光一现的选材,而是( shì)从作为符号的性别不断( duàn)转向关注被记录者的内( nèi)在价值。
而纪录片的核心( xīn)始终是「人的故事」,而第三( sān)季比前两季更为细致地( dì)抓住了这一锚点——小人物( wù)与小切口。
在选题选择上( shàng),范雨素与作家林白、黎紫( zǐ)书共列入第二期,她们分( fēn)别代表着素人写作者与( yǔ)职业作家、本土与海外华( huá)语写作,在主题、国家与身( shēn)份的多层次中丰富了女( nǚ)性写作的表达。
切口作为( wèi)刻画人物最重要的关键( jiàn)角度,在文化类纪录片中( zhōng)常易「走高」而无法贴合常( cháng)人生活。
因此,在纪录《我的( de)天才女友》译者陈英时,导( dǎo)演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挖( wā)掘作品与作者的关联,而( ér)是将翻译过程与成长过( guò)程共同呈现:农村家庭出( chū)身、出国留学的矛盾感受( shòu)与供妹妹上学的履历交( jiāo)织陈述,让书外的人生与( yǔ)书内的译作形成巧妙互( hù)文、相互映照。

图片来源:《但( dàn)是还有书籍》第三季第三( sān)期。图片说明:陈英与妹妹( mèi)。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中的( de)女性视角并没有沦为观( guān)点罗列的「说教」。
它不试图( tú)向观众灌输当下最新的( de)女性主义思想与理论,而( ér)是将被一次次讨论的议( yì)题融入镜头与叙事中,以( yǐ)个案的排列形构出女性( xìng)集体的身份与境遇。
写作( zuò)之余,范雨素与林白同样( yàng)讲述「做妈妈」的过程,你很( hěn)难不被范雨素的那段话( huà)打动:「要读很多书才有勇( yǒng)气做单亲妈妈」。
更难以忘( wàng)记她写给孩子的那首诗( shī):「为了养活你 / 我做了城里( lǐ)人的保姆 / 我的孩子成了( le)有妈的孤儿 / 白天 / 我假装( zhuāng)幸福快乐地抱着别人的( de)孩子 / 只有无人看见的夜( yè)晚 / 我才悄悄地哭泣」。

图片( piàn)来源:《但是还有书籍》第三( sān)季第二期。图片说明:范雨( yǔ)素的诗。
而在书信往来中( zhōng),译者何雨珈与扶霞 · 邓洛( luò)普不仅交流美食,还在作( zuò)品的连接下不断显化了( le)女性友谊。
这正映衬着陈( chén)英在作品翻译中的反思( sī):夺回属于我们的「话语权( quán)」,当「女友」这一概念回到了( le)关系密切的女性朋友,女( nǚ)性一同以语言和文字筑( zhù)起生活中的防线。
女性个( gè)体的成长叙事在作品中( zhōng)一一浮现,此时议题的融( róng)入并不是生搬硬套,女性( xìng)叙事与血肉生长连为一( yī)体,共同展现出时代中多( duō)元的女性形象。

回音:正在( zài)纪录的与如何纪录的
值( zhí)得一提的是,《但是还有书( shū)籍》三季几乎是全女性的( de)导演阵容。
总导演罗颖鸾( luán)此前参与拍摄过另一部( bù)书籍纪录片「书迷」,自 2019 年起( qǐ)由她以总导演与编剧的( de)双重身份领衔《但是还有( yǒu)书籍》,率领一众女性分集( jí)导演开启了选材与内容( róng)制作。
创作主体的性别特( tè)质自然而然地为这部纪( jì)录片带来了一种独特的( de)细腻质感,在纪录片内外( wài)的女性叙事形成了回音( yīn)。它绝非枯燥无味的知识( shí)灌输,也与仅凭切片进行( xíng)观点传播的内容形成了( le)天壤之别。
在纪录片内,书( shū)籍主题的文化类纪录片( piàn)其实并不少见,除了先前( qián)提及的以制作、传播与售( shòu)卖为线的纪录片「书迷」,还( hái)有聚焦于书店纪录的「书( shū)店的影像诗」。
这些纪录片( piàn)虽延续了传统出版业与( yǔ)文学气质,节奏从容且彰( zhāng)显专业性,但却未能破圈( quān)、溅起太大的水花。
那么《但( dàn)是还有书籍》靠什么获得( dé)这么多「自来水」宣传?
首先( xiān),它很少在其中运用太多( duō)专业术语和数据堆叠,而( ér)将镜头对准作为作者、译( yì)者、读者、经营者的日常生( shēng)活,这使得观众更容易理( lǐ)解和代入。
在故事讲述中( zhōng),史然的生活不只是校对( duì)盲文,她还要学着照顾自( zì)己,因此做饭、和家人的沟( gōu)通也都在纪录范畴之内( nèi);而林白居然是一个爱骑( qí)行、幽默的白发老太太,跌( diē)倒又爬起是骑行的日常( cháng),与她笔下的女性一样充( chōng)满着生命的韧性。
这种对( duì)日常现象的关注与人文( wén)社科这些年来对「附近」的( de)重视一致,它是一种对当( dāng)下社会公共生活与空间( jiān)的关注,它要求个体回到( dào)现实生活的世界中去,重( zhòng)建自己的生活秩序。
而无( wú)论是素人还是文人,最终( zhōng)她们在纪录片中都以生( shēng)活场景中具象鲜活的个( gè)体出现,这种强烈的「活人( rén)感」正贴合着当下青年对( duì)社会的关注点,也同样让( ràng)他们更易接受。
在纪录片( piàn)外,导演团队在剧乐园上持( chí)续分享每一期的导演手( shǒu)记,每位分集导演都写下( xià)自己在选材、与拍摄对象( xiàng)交流、拍摄过程中的诸多( duō)心理感受与经历。
尽管第( dì)三季的导演手记还未发( fā)布,但从第一季和第二季( jì)可以窥见导演团队的可( kě)爱之处。

图片来源:剧乐园用( yòng)户 @小河 studio。图片说明:《但是还( hái)有书籍》导演手记。
比如第( dì)二季第三期「词语摆渡人( rén)」中,分集导演苏杭就写下( xià)了许多细节:译者马爱农( nóng)参与拍摄的心理历程,生( shēng)活里的她爱拼乐高、打卡( kǎ)作品地;与包慧怡的交流( liú)中,苏杭亲切地称呼她为( wèi)「包包」,分享了上课、翻译中( zhōng)的种种趣事。
向观众呈现( xiàn)拍摄的结果,更向观众展( zhǎn)现拍摄的过程。「敞开来的( de)创作」不仅拉近了内容与( yǔ)青年观众的距离,也使得( dé)观众更加了解创作之中( zhōng)的点滴。
仿佛观众也成为( wèi)导演组的一员,在不断变( biàn)化中参与故事的开展。从( cóng)进入到选择,一切并非一( yī)帆风顺的,故事讲述的过( guò)程会有惊喜,但也充满了( le)遗憾,仿佛也进入了拍摄( shè)对象的世界里。
内外交织( zhī),纪录片的女性叙事和导( dǎo)演组的女性叙事形成了( le)完整的回音。

趋向:这是其( qí)一,观众还需要更多可能( néng)
脱口秀节目之后,女性视( shì)角的叙事越来越丰富,作( zuò)为语言类节目,脱口秀通( tōng)过对某一议题的输出向( xiàng)公众传达观点,它以较低( dī)门槛的思考、丰富的故事( shì)性和戏剧性给观看者带( dài)来了思索的可能。
更为讨( tǎo)巧的是,通过观点的剪辑( jí)可以快速地在短视频中( zhōng)占据传播的优势地位,使( shǐ)得许多脱口秀观点通过( guò)切片形式不断扩散。
而作( zuò)为文化类纪录片,《但是还( hái)有书籍》是否提供了新的( de)叙事可能?
其实,过往许多( duō)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大( dà)都是以语言和议题先行( xíng)的,无论是观点新颖的辩( biàn)论节目《奇葩说》,还是新兴( xīng)的博客媒介 , 这些内容往( wǎng)往带着鲜明的思辨性与( yǔ)理论色彩,却也容易产生( shēng)对某一观点讨论的重复( fù)而使得观众产生思考疲( pí)劳。
纪录片尽管并不是一( yī)个新鲜的媒介,但作为富( fù)有创意的影像纪实内容( róng),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 hé)将价值、视角和观点传达( dá)给观众,引导人们如何理( lǐ)解和认识世界。
也许,《但是( shì)还有书籍》中的女性视角( jiǎo)可能并不是旗帜鲜明的( de)宣言,但在慢节奏的叙事( shì)中这些观点却更好地抵( dǐ)达青年观众的内心。
节目( mù)制作中,导演团队巧妙地( dì)采用了动画和实景相结( jié)合的方式进行叙事,这使( shǐ)得缓慢节奏的叙事也能( néng)充满趣味性,让拍摄对象( xiàng)的生活从静止走向动态( tài),这种想象力的加持更吸( xī)引了青年观众的目光。

图( tú)片来源:《但是还有书籍》第( dì)三季第二期。图片说明:动( dòng)画方式呈现效果。
同时,叙( xù)事中天然的第三人称视( shì)角,与直接表达诉求的脱( tuō)口秀不同,它为观众预留( liú)了一定的思考距离,让宏( hóng)观视角成为体悟拍摄对( duì)象生活的窗口。
同时,又以( yǐ)具体而直观的女性生命( mìng)经验催发观众的共鸣,通( tōng)过不同对象的讲述让女( nǚ)性的形象更为饱满和具( jù)体。这进一步使得严肃的( de)议题讨论不至于被幽默( mò)淡化,也不会在枯燥中沉( chén)默。
可以说,《但是还有书籍( jí)》不仅在女性叙事中注入( rù)了新的想象力,更为文化( huà)类节目提供了新的借鉴( jiàn)。
过往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duō)重视价值的引导和传播( bō),而疏于对受众需求的探( tàn)索。
在火爆全球的《舌尖上( shàng)的中国》系列,以及青年群( qún)体中流行的《我在故宫修( xiū)文物》系列中,无不揭示着( zhe)这一道理:只有用常人视( shì)角纪录有距离感的事物( wù),让被纪录的内容与日常( cháng)生活化为一体,内容才能( néng)走得更远。
而「恰巧」来到的( de)女性视角,它并不是一次( cì)偶然的灵光乍现,也不是( shì)刻意穿插其中的热点。它( tā)来源于拍摄对象的日常( cháng)视角与观点,只是刚刚好( hǎo)与当下时代的思考契合( hé)、共振。
这一镜头内外的击( jī)掌,让《但是还有书籍》走过( guò)了三季,但并不是刚刚路( lù)过、希冀以此博得更多关( guān)注的声响,而是一次真诚( chéng)的表达,为女性视角的叙( xù)事提供了期待的可能。
1 号( hào)结语
一鸣惊人的文化类( lèi)纪录片不少,但连续三季( jì)口碑不倒的佳作太少了( le)。
不谈道理和价值,不大面( miàn)积说教,《但是还有书籍》用( yòng)最细腻的叙事打动观众( zhòng)。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女性( xìng)视角变成「议题市场」,它没( méi)有大面积的营销推广,仍( réng)从书籍出发,以个体的日( rì)常生活经验具象化女性( xìng)的集体处境。
当我们期待( dài)更多「上桌时刻」时,《但是还( hái)有书籍》给了我们一种全( quán)新的叙事可能。

《主编浅度( dù)》视频号